2024年網絡工程師考試官方教材將繼續(xù)使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網絡工程師教程第5版(特別注意,有某些輔導資料也打著網絡工程師教程的旗號,各位考生一定要看準官方指定教材是由全國計算機專業(yè)技術資格考試辦公室組編,由雷震甲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教材封面可參考下面圖片),按軟考辦官方通知,2024年網絡工程師考試將按《網絡工程師(第五版)》與《網絡工程師考試大綱》出題,請各位考生務必認準購買。
網絡工程師教程第五版2018年2月出版發(fā)行,目前仍然作為網絡工程師官方教材使用,尚未改版。
官方正版教材購買地址:網絡工程師教程(第5版)官方教材購買
關于《網絡工程師教程(第五版)》官方指定教材詳細說明:
《網絡工程師教程(第五版)》前言:
全國計算機技術與軟件專業(yè)技術資格(水平)考試實施至今已經歷了二十余年,在社會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對我國軟件產業(yè)的形成和發(fā)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為了適應我國計算機信息技術發(fā)展的需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決定將考試的級別拓展到計算機信息技術行業(yè)的各個方面,以滿足社會上對各種計算機信息技術人才的需要。
編者受全國計算機專業(yè)技術資格考試辦公室委托,對《網絡工程師教程(第4版)》進行改寫,以適應新的考試大綱要求。在考試大綱中,要求考生掌握的知識面很廣,每個章節(jié)的內容都能構成相關領域的一門甚至多門課程,因此編寫的難度很高。考慮到參加考試的人員已有一定的基礎,所以本書中只對考試大綱中所涉及的知識領域的要點加以闡述,但限于篇幅所限,不能詳細地展開,請讀者諒解。
全書共分12章,各章節(jié)內容安排如下:
第1章:主要介紹計算機網絡的形成和發(fā)展,計算機網絡的分類和應用,我國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幾種商用網絡的體系結構,OSI協(xié)議集
第2章:主要介紹數(shù)據(jù)通信的基本概念,信道特性,傳輸介質 ,數(shù)據(jù)編碼, 數(shù)字調制技術,脈沖編碼調制,通信方式和交換方式,多路復用技術 ,差錯控制
第3章:主要介紹公共交換電話網,X.25公共數(shù)據(jù)網,幀中繼網,ISDN和ATM
第4章:主要介紹局域網技術概論,邏輯鏈路控制子層,IEEE 802.3標準 ,局域網互連,城域網
第5章:主要介紹移動通信,無線局域網,無線個人網,無線城域網
第6章:主要介紹網絡互連設備,廣域網互連, IP協(xié)議,ICMP協(xié)議,TCP和UDP協(xié)議,域名和地址 ,網關協(xié)議,路由器技術,IP組播技術,IP QoS技術,Internet應用
第7章:主要介紹IPv6 ,移動IP,從IPv4向IPv6的過渡,下一代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
第8章:主要介紹網絡安全的基本概念,信息加密技術,認證,數(shù)字簽名,報文摘要,數(shù)字證書,密鑰管理,虛擬專用網,應用層安全協(xié)議, 可信任系統(tǒng) ,防火墻,計算機病毒及防護,入侵檢測,入侵防御系統(tǒng)
第9章:主要介紹網絡操作系統(tǒng),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基本配置,Windows Server 2008 R2 IIS服務的配置 ,Linux Apache服務器的配置,DNS服務器的配置,DHCP服務器的配置,Samba服務器的配置, Windows Server 2008 R2安全策略
第10章:主要介紹交換機和路由器,交換機的配置,路由器的配置,配置路由協(xié)議,配置廣域網接入,IPSec配置與測試,IPv6配置與部署,訪問控制列表
第11章:主要介紹網絡管理系統(tǒng)體系結構,網絡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組成,網絡管理功能域,簡單網絡管理協(xié)議,管理數(shù)據(jù)庫MIB-2,RMON,網絡診斷和配置命令,網絡監(jiān)視和管理工具,網絡存儲技術
第12章:主要介紹結構化布線系統(tǒng),網絡分析與設計過程,網絡需求分析,通信流量分析,邏輯網絡設計,網絡結構設計,網絡故障診斷與故障排除工具網絡規(guī)劃案例
本書第1章由雷震甲、張凡編寫;第2章由吳小葵、楊俊卿編寫;第3章由嚴體華、劉偉編寫;第4章由張永剛、王亞平編寫;第5章由雷震甲編寫;第6章由高悅、劉強編寫;第7章由吳振強、武波編寫;第8章由高振江、王黎明編寫;第9章由張武軍、張志欽編寫;第10章由景為、宋勝利編寫;第11章由謝志誠、霍秋艷編寫;第12章由曹燕龍、褚華編寫。
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參考了許多相關的書籍和資料,編者在此對這些參考文獻的作者表示感謝。同時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在本書出版過程中所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以下為《網絡工程師教程(第五版)》教材詳細目錄:
目錄
第1章 計算機網絡概論 1
1.1 計算機網絡的形成和發(fā)展 1
1.2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和應用 3
1.2.1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3
1.2.2 計算機網絡的應用 6
1.3 我國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 7
1.4 計算機網絡體系結構 9
1.4.1 計算機網絡的功能特性 9
1.4.2 開放系統(tǒng)互連參考模型的
基本概念 11
1.5 幾種商用網絡的體系結構 18
1.5.1 SNA 18
1.5.2 X.25 20
1.5.3 Novell NetWare 21
1.6 OSI協(xié)議集 22
第2章 數(shù)據(jù)通信基礎 27
2.1 數(shù)據(jù)通信的基本概念 27
2.2 信道特性 28
2.2.1 信道帶寬 28
2.2.2 誤碼率 30
2.2.3 信道延遲 30
2.3 傳輸介質 30
2.3.1 雙絞線 30
2.3.2 同軸電纜 31
2.3.3 光纜 33
2.3.4 無線信道 34
2.4 數(shù)據(jù)編碼 35
2.5 數(shù)字調制技術 38
2.6 脈沖編碼調制 40
2.6.1 取樣 40
2.6.2 量化 41
2.6.3 編碼 41
2.7 通信方式和交換方式 41
2.7.1 數(shù)據(jù)通信方式 41
2.7.2 交換方式 43
2.8 多路復用技術 46
2.8.1 頻分多路復用 46
2.8.2 時分多路復用 47
2.8.3 波分多路復用 48
2.8.4 數(shù)字傳輸系統(tǒng) 48
2.8.5 同步數(shù)字系列 50
2.9 差錯控制 50
2.9.1 檢錯碼 51
2.9.2 海明碼 51
2.9.3 循環(huán)冗余校驗碼 53
第3章 廣域通信網 56
3.1 公共交換電話網 56
3.1.1 電話系統(tǒng)的結構 56
3.1.2 本地回路 57
3.1.3 調制解調器 61
3.2 X.25公共數(shù)據(jù)網 63
3.2.1 流量控制和差錯控制 64
3.2.2 HDLC協(xié)議 69
3.2.3 X.25 PLP協(xié)議 75
3.3 幀中繼網 78
3.3.1 幀中繼業(yè)務 78
3.3.2 幀中繼協(xié)議 80
3.3.3 幀中繼的應用 82
3.4 ISDN和ATM 83
3.4.1 綜合業(yè)務數(shù)字網 83
3.4.2 ATM虛電路 87
3.4.3 ATM高層 88
3.4.4 ATM適配層 89
3.4.5 ATM通信管理 90
第4章 局域網與城域網 93
4.1 局域網技術概論 93
4.1.1 拓撲結構和傳輸介質 93
4.1.2 LAN/MAN的IEEE 802標準 98
4.2 邏輯鏈路控制子層 100
4.2.1 LLC地址 101
4.2.2 LLC服務 101
4.2.3 LLC協(xié)議 102
4.3 IEEE 802.3標準 103
4.3.1 CSMA/CD協(xié)議 103
4.3.2 CSMA/CD協(xié)議的性能分析 108
4.3.3 MAC和PHY規(guī)范 109
4.3.4 交換式以太網 114
4.3.5 高速以太網 115
4.3.6 虛擬局域網 118
4.4 局域網互連 120
4.4.1 網橋協(xié)議的體系結構 120
4.4.2 生成樹網橋 123
4.4.3 源路由網橋 129
4.5 城域網 131
4.5.1 城域以太網 132
4.5.2 彈性分組環(huán) 135
第5章 無線通信網 139
5.1 移動通信 139
5.1.1 蜂窩通信系統(tǒng) 139
5.1.2 第二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 140
5.1.3 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tǒng) 142
5.2 無線局域網 143
5.2.1 WLAN的基本概念 143
5.2.2 WLAN通信技術 145
5.2.3 IEEE 802.11體系結構 150
5.2.4 移動Ad Hoc網絡 156
5.2.5 IEEE 802.11的新進展 165
5.3 無線個人網 169
5.3.1 藍牙技術 170
5.3.2 ZigBee技術 175
5.4 無線城域網 181
5.4.1 關鍵技術 181
5.4.2 MAC子層 182
5.4.3 向4G邁進 183
第6章 網絡互連與互聯(lián)網 186
6.1 網絡互連設備 186
6.1.1 中繼器 186
6.1.2 網橋 187
6.1.3 路由器 188
6.1.4 網關 189
6.2 廣域網互連 190
6.2.1 OSI網絡層內部結構 191
6.2.2 面向連接的網際互連 192
6.2.3 無連接的網際互連 194
6.3 IP協(xié)議 197
6.3.1 IP地址 198
6.3.2 IP協(xié)議的操作 200
6.3.3 IP協(xié)議數(shù)據(jù)單元 202
6.4 ICMP協(xié)議 203
6.5 TCP和UDP協(xié)議 204
6.5.1 TCP服務 205
6.5.2 TCP協(xié)議 205
6.5.3 TCP擁塞控制 208
6.5.4 UDP協(xié)議 211
6.6 域名和地址 211
6.6.1 域名系統(tǒng) 213
6.6.2 地址分解協(xié)議 214
6.7 網關協(xié)議 218
6.7.1 自治系統(tǒng) 218
6.7.2 外部網關協(xié)議 218
6.7.3 內部網關協(xié)議 220
6.7.4 核心網關協(xié)議 228
6.8 路由器技術 229
6.8.1 NAT技術 230
6.8.2 CIDR技術 232
6.8.3 第三層交換技術 234
6.9 IP組播技術 236
6.9.1 組播模型概述 236
6.9.2 組播地址 237
6.9.3 因特網組管理協(xié)議 238
6.9.4 組播路由協(xié)議 242
6.10 IP QoS技術 247
6.10.1 集成服務 248
6.10.2 區(qū)分服務 250
6.10.3 流量工程 252
6.11 Internet應用 254
6.11.1 遠程登錄協(xié)議 255
6.11.2 文件傳輸協(xié)議 256
6.11.3 簡單郵件傳輸協(xié)議 257
6.11.4 超文本傳輸協(xié)議 258
6.11.5 P2P應用 261
第7章 下一代互聯(lián)網 265
7.1 IPv6 265
7.1.1 IPv6分組格式 266
7.1.2 IPv6地址 270
7.1.3 IPv6路由協(xié)議 275
7.1.4 IPv6對IPv4的改進 277
7.2 移動IP 278
7.2.1 移動IP的通信過程 278
7.2.2 移動IPv6 280
7.3 從IPv4向IPv6的過渡 284
7.3.1 隧道技術 285
7.3.2 協(xié)議翻譯技術 292
7.3.3 雙協(xié)議棧技術 296
7.4 下一代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 298
7.4.1 IP地址的分配 299
7.4.2 我國的下一代互聯(lián)網研究 301
第8章 網絡安全 304
8.1 網絡安全的基本概念 304
8.1.1 網絡安全威脅的類型 304
8.1.2 網絡安全漏洞 305
8.1.3 網絡攻擊 305
8.1.4 安全措施的目標 306
8.1.5 基本安全技術 306
8.2 信息加密技術 307
8.2.1 數(shù)據(jù)加密原理 307
8.2.2 經典加密技術 308
8.2.3 現(xiàn)代加密技術 308
8.3 認證 312
8.3.1 基于共享密鑰的認證 312
8.3.2 Needham-Schroeder
認證協(xié)議 313
8.3.3 基于公鑰的認證 314
8.4 數(shù)字簽名 314
8.4.1 基于密鑰的數(shù)字簽名 314
8.4.2 基于公鑰的數(shù)字簽名 315
8.5 報文摘要 315
8.5.1 報文摘要算法 316
8.5.2 安全散列算法 317
8.5.3 散列式報文認證碼 318
8.6 數(shù)字證書 319
8.6.1 數(shù)字證書的概念 319
8.6.2 證書的獲取 320
8.6.3 證書的吊銷 321
8.7 密鑰管理 321
8.7.1 密鑰管理概述 321
8.7.2 密鑰管理體制 322
8.8 虛擬專用網 325
8.8.1 虛擬專用網的工作原理 325
8.8.2 第二層隧道協(xié)議 327
8.8.3 IPSec 333
8.8.4 安全套接層 337
8.9 應用層安全協(xié)議 341
8.9.1 S-HTTP 341
8.9.2 PGP 341
8.9.3 S/MIME 343
8.9.4 安全的電子交易 344
8.9.5 Kerberos 345
8.10 可信任系統(tǒng) 346
8.11 防火墻 348
8.11.1 防火墻的基本概念 348
8.11.2 防火墻的功能和拓撲結構 349
8.12 計算機病毒及防護 353
8.12.1 計算機病毒概述 353
8.12.2 計算機病毒防護 355
8.13 入侵檢測 357
8.13.1 入侵檢測系統(tǒng)概述 357
8.13.2 入侵檢測技術 363
8.13.3 入侵檢測技術的發(fā)展 364
8.14 入侵防御系統(tǒng) 364
8.14.1 入侵防御系統(tǒng)的概念 364
8.14.2 入侵防御系統(tǒng)與入侵檢測
系統(tǒng)的區(qū)別 365
8.14.3 IPS的優(yōu)勢與局限性 365
第9章 網絡操作系統(tǒng)與應用服務器 367
9.1 網絡操作系統(tǒng) 367
9.1.1 Windows Server 2008 R2
操作系統(tǒng) 367
9.1.2 Linux操作系統(tǒng)簡介 370
9.2 網絡操作系統(tǒng)的基本配置 371
9.2.1 Windows Server 2008 R2本地
用戶與組 371
9.2.2 Windows Server 2008 R2
活動目錄 372
9.2.3 Windows Server 2008 R2遠程
桌面服務 377
9.2.4 Windows Server 2008 R2
遠程管理 381
9.2.5 Linux網絡配置 384
9.2.6 Linux文件和目錄管理 390
9.2.7 Linux用戶和組管理 398
9.3 Windows Server 2008 R2 IIS服務
的配置 404
9.3.1 IIS服務器的基本概念 404
9.3.2 安裝IIS服務 404
9.3.3 配置Web服務器 405
9.3.4 配置FTP服務器 407
9.4 Linux Apache服務器的配置 409
9.4.1 Apache的安裝與配置 409
9.4.2 建立基于域名的虛擬主機 410
9.4.3 建立基于IP地址的虛擬主機 410
9.4.4 Apache中的訪問控制 411
9.5 DNS服務器的配置 412
9.5.1 DNS服務器基礎 412
9.5.2 Windows Server 2008 R2 DNS
服務器的安裝與配置 422
9.5.3 Linux BIND DNS服務器
的安裝 424
9.6 DHCP服務器的配置 427
9.6.1 DHCP服務器基礎 427
9.6.2 Windows Server 2008 R2 DHCP
服務器的配置 428
9.6.3 Linux DHCP服務器的配置 431
9.7 Samba服務器的配置 432
9.7.1 Samba協(xié)議基礎 432
9.7.2 Samba的主要功能 433
9.7.3 Samba的簡單配置 434
9.8 Windows Server 2008 R2安全策略 435
9.8.1 安全策略的概念 435
9.8.2 賬戶密碼策略設置 438
9.8.3 IPSec策略設置 440
9.8.4 Web 站點數(shù)字證書 443
第10章 組網技術 449
10.1 交換機和路由器 449
10.1.1 交換機基礎 449
10.1.2 路由器基礎 455
10.1.3 訪問路由器和交換機 458
10.2 交換機的配置 459
10.2.1 交換機概述 459
10.2.2 交換機的基本配置 460
10.2.3 配置和管理VLAN 464
10.2.4 生成樹協(xié)議的配置 468
10.3 路由器的配置 470
10.3.1 路由器概述 471
10.3.2 路由器的基本配置 472
10.4 配置路由協(xié)議 482
10.4.1 配置RIP協(xié)議 482
10.4.2 配置IS-IS協(xié)議 488
10.4.3 配置OSPF協(xié)議 490
10.4.4 配置BGP協(xié)議 494
10.5 配置廣域網接入 499
10.5.1 配置PPP和DCC 499
10.5.2 配置幀中繼 503
10.5.3 配置ISDN 504
10.6 IPSec配置與測試 506
10.6.1 IPSec實現(xiàn)的工作流程 506
10.6.2 IPSec配置舉例 510
10.6.3 常見的故障 514
10.7 IPv6配置與部署 517
10.7.1 IPv6-over-IPv4 GRE
隧道配置 518
10.7.2 ISATAP隧道配置 521
10.8 訪問控制列表 525
10.8.1 ACL的基本概念 525
10.8.2 ACL配置命令 527
10.8.3 ACL綜合應用 531
第11章 網絡管理 537
11.1 網絡管理系統(tǒng)體系結構 537
11.1.1 網絡管理系統(tǒng)的層次結構 537
11.1.2 網絡管理系統(tǒng)的配置 538
11.1.3 網絡管理軟件的結構 540
11.2 網絡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組成 542
11.2.1 管理信息的組成 542
11.2.2 網絡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配置 543
11.2.3 網絡監(jiān)控系統(tǒng)的通信機制 544
11.3 網絡管理功能域 545
11.3.1 性能管理 545
11.3.2 故障管理 551
11.3.3 計費管理 552
11.3.4 配置管理 553
11.3.5 安全威脅 555
11.3.6 安全管理 558
11.4 簡單網絡管理協(xié)議 559
11.4.1 SNMPv1 560
11.4.2 SNMPv2 566
11.4.3 SNMPv3 569
11.5 管理數(shù)據(jù)庫MIB-2 572
11.5.1 被管理對象的定義 572
11.5.2 MIB-2的功能組 577
11.5.3 SNMPv2管理信息庫 581
11.6 RMON 584
11.6.1 RMON的基本概念 584
11.6.2 RMON的管理信息庫 585
11.6.3 RMON2的管理信息庫 586
11.7 網絡診斷和配置命令 587
11.7.1 ipconfig 587
11.7.2 ping 590
11.7.3 arp 591
11.7.4 netstat 593
11.7.5 tracert 595
11.7.6 pathping 597
11.7.7 nbtstat 599
11.7.8 route 602
11.7.9 netsh 605
11.7.10 nslookup 609
11.7.11 net 616
11.8 網絡監(jiān)視和管理工具 617
11.8.1 網絡監(jiān)聽原理 617
11.8.2 網絡嗅探器 618
11.8.3 Sniffer軟件的功能和
使用方法 618
11.8.4 HP OpenView 620
11.8.5 IBM Tivoli NetView 622
11.8.6 CiscoWorks for Windows 624
11.9 網絡存儲技術 626
11.9.1 廉價磁盤冗余陣列 626
11.9.2 網絡存儲 630
第12章 網絡規(guī)劃和設計 633
12.1 結構化布線系統(tǒng) 633
12.2 網絡分析與設計過程 636
12.2.1 網絡系統(tǒng)生命周期 636
12.2.2 網絡開發(fā)過程 639
12.2.3 網絡設計的約束因素 643
12.3 網絡需求分析 644
12.3.1 需求分析的范圍 644
12.3.2 編制需求說明書 655
12.4 通信流量分析 657
12.4.1 通信流量分析的方法 657
12.4.2 通信流量分析的步驟 658
12.5 邏輯網絡設計 664
12.5.1 邏輯網絡設計目標 664
12.5.2 需要關注的問題 665
12.5.3 主要的網絡服務 666
12.5.4 技術評價 667
12.5.5 邏輯網絡設計的工作內容 668
12.6 網絡結構設計 669
12.6.1 局域網結構 669
12.6.2 層次化網絡設計 673
12.6.3 網絡冗余設計 675
12.6.4 廣域網絡技術 677
12.6.5 廣域網互連技術 682
12.6.6 安全運行與維護 689
12.7 網絡故障診斷與故障排除工具 694
12.7.1 網絡故障診斷 694
12.7.2 網絡故障排除工具 696
12.7.3 網絡故障分層診斷 698
12.8 網絡規(guī)劃案例 699
12.8.1 案例1 699
12.8.2 案例2 704
信管網訂閱號
信管網視頻號
信管網抖音號
溫馨提示:因考試政策、內容不斷變化與調整,信管網網站提供的以上信息僅供參考,如有異議,請以權威部門公布的內容為準!
信管網致力于為廣大信管從業(yè)人員、愛好者、大學生提供專業(yè)、高質量的課程和服務,解決其考試證書、技能提升和就業(yè)的需求。
信管網軟考課程由信管網依托10年專業(yè)軟考教研傾力打造,教材和資料參編作者和資深講師坐鎮(zhèn),通過深研歷年考試出題規(guī)律與考試大綱,深挖核心知識與高頻考點,為學員考試保駕護航。面授、直播&錄播,多種班型靈活學習,滿足不同學員考證需求,降低課程學習難度,使學習效果事半功倍。
發(fā)表評論 查看完整評論 | |